乌鳢的养殖方法有哪些?乌鳢养殖管理措施与发病的关系

一、忽视预防为主的原则

养殖者会因为乌鳢的抗逆性很强,在养殖的过程中,忽视防病。乌鳢发病初期,只有少数病鱼离群独游、体色发黑,陆续出现死亡,不注意观察,一般不会当回事;随着病情发展,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病鱼和死鱼,才会引起注意,殊不知,鱼病治疗难度大,效果差,损失严重。因此,要想养好乌鳢,在疾病防治方面,就要认真按照"预防为主、防重于治"的原则执行。预防的用药成本是最低的,发现疾病要尽早就诊,如果等到发病中、后期,使用药物治疗时,用药量大于预防用药,安全性低,已经发生过许多次因为治疗乌鳢疾病导致大量死鱼的现象,同时,活鱼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。

乌鳢的养殖方法有哪些?乌鳢养殖管理措施与发病的关系

图1 乌鳢病鱼和死鱼

二、饲料质量没有保证

传统乌鳢养殖过程中,采用冰鲜鱼作为饲料,存在很多致病因素,例如,高温季节,冰鲜鱼极易腐败变质,如果投喂,引发肠炎,污染水质,带来一连串的恶劣影响;冰鲜鱼的来源、储藏方式和时间,也难以保证卫生质量。通过许多病害调查报告,表明:冰鲜鱼易携带诺卡氏菌,通过冰鲜鱼传播到乌鳢体内,导致乌鳢出现诺卡氏菌病。还有一些养殖户,采用鸡鸭屠宰的下脚料投喂乌鳢,导致乌鳢消化系统出现病变,还会因下脚料中含有药残,影响乌鳢品质和食用口味。

图2 投喂乌鳢的冰鲜鱼

三、水质调控与改底不及时、不彻底

在池塘水体中,由于乌鳢养殖一般采取高密度养殖,大量投喂饲料产生的鱼体代谢物和剩余饲料,以及死亡的浮游生物堆积于池底,尤其是在夏季,乌鳢生长最为旺盛,摄食量大量增加、粪便残饵等污染物也急剧堆积,水中的氨氮、亚硝酸盐超标,池塘内蓝藻水华经常发生,底质恶化越来越严重。乌鳢在这种水体环境中生存,引发慢性中毒,形成亚健康状态。对于乌鳢高密度养殖模式来说,一定要注意及时调控水质和底质,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条件,才能促进乌鳢生长。这个时期,少量换水达不到改良水质的作用,一般来说,要加大换水次数和换水量,定期使用有益微生态产品定期改良底质和水质。如果没有给予充分重视,水质调控与改底不及时、不彻底,当外界出现天气恶劣、水环境骤变、大量用药的时候,就会刺激鱼体,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,甚至暴发疾病,造成严重死鱼。

图3 养殖池塘内乌鳢密度大

四、用药不合理

在养殖过程中,由于缺乏系统的鱼病防治知识,用药有跟风的心理,相信经验,没有做到对症下药,由于乌鳢生活在水体中,还要根据特定的水体环境,才能更好地防治鱼病。许多养殖者,为了尽快治疗鱼病,往往加大用药量,增加药物种类,出现滥用药物形象,既浪费资金,又刺激鱼体,还影响产品品质。

五、养殖方式不合理

乌鳢养殖模式一般采用单养方式,而且养殖密度大,鱼病传播快;养殖产量高,导致水质管理难度大;养殖池塘内没有配养花白鲢和杂食性鱼类,其实,在高密度模式下,这些鱼类也很难获得良好生长,甚至无法生存,因此,养殖水体中,养殖品种单一,造成生态环境脆弱。从防病角度看,应降低放养密度,实施多品种生态混养,合理的放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。

对此,这里提出简要的应对措施:预防为主;使用颗粒饲料替代冰鲜鱼;及时水质调控与改底;科学用药;改进养殖模式。

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提交工单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